问:如何选择自备稿件?什么体裁、题材较好?
答:自备稿件体裁不限,为考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思维形式、感情类型、兴趣爱好等选择稿件体裁形式、题材内容的充分自由。考生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定,通过朗诵合适的稿件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让考官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取得复试资格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份自信。
一般来说,选择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感情深厚动人的故事性稿件比较容易展示考生的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大多数考生也喜爱选择歌颂母爱、歌颂友情、歌颂牺牲精神等题材的稿件,这类稿件也确实有助于感情的抒发和语言技巧的运用。但是,凡事不可盲目随大流,选择考试稿件更是如此。假如你感情细腻,又掌握了一些有表现力的语言技巧,这样选择当然应当。而如果你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表达较有条理,却缺乏细腻的形象感;如果你声音宽厚响亮,喜欢慷慨激昂,却缺乏细腻的语言变化;如果你爱聊善侃,愿意去说服别人,却不愿“照本宣科”;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如音乐、美术、电脑、体育……较感兴趣并了解较多;……,那就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动感情”,“玩细腻”。你可以选择新闻、评论,你可以朗诵抒情诗,你可以自己创作,你还可以模拟音乐、娱乐、休闲、体育……节目主持人,……。没有什么体裁形式、题材内容是不可选择的,只有某些体裁形式、题材内容是不大适合你的。
对于众多的考生,我们不可能为每一类、更不可能为每一位,推荐一类、甚至一篇应试稿件(那就成指定稿件了),但我们可以告诉每一位考生,总有一篇稿件(其中也包括你自己创作的)是你喜欢也适合你朗读的。关键是既不要不相信自己,只依靠你的老师或家长;也不要过于自信认为自己选的一定对;更不要轻视了选材的环节,觉得“真金不怕火炼”,有实力朗读什么稿件都能过关。事实上,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最能检验效果的是他人,多么美丽的东西也有不那么美丽的一个观察角度。所以我建议你,在广泛读书(或让别人广泛推荐)的基础上由自己选择出几篇,再朗诵给他人,让他人提建议,最后再自己决定。
需要指出的是,选择的范围一定要广,不可局限于那几篇名著,或别人借此取得了好的效果的篇目。名篇虽好,但朗诵的人多了,考官口味高了,无形中“提高”了评判标准,考生也可能会吃点亏;别人借此取得了好的效果的篇目,也有了与名篇类似的“身价”,难免“用的人多了,得的分少了”。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一般来说,考官的还不至于被名篇“蒙住了眼”,只是,用更新颖、更容易“抓住”人心的稿件,更易于直接地表现自己罢了。报纸、杂志、网上、甚至广播电视节目,都是选择稿件的“沃土”,你得善于发现!
问: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备稿件?
答:刚才说了,选择稿件很重要。但毕竟,朗读稿件的目的是为了让考官了解考生的基本专业条件,对稿件理解和表达的水平,是直接决定考官主观判断的因素,是更重要的。
一般来说,作为高中毕业生,理解稿件应不是那么难。但问题是,有些考生似乎把语文课中学习的“阅读”——划分段落、提炼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原意等和考试时对作品的理解没有当成一码事,把对稿件的准备仅仅“背诵”,尽管背得很熟,却不知道作者要通过稿件形象传达的主旨——中心思想,不知道怎样有层次地表达——段落,不知道以什么身份、讲述谁的什么故事,陷入盲目背书的怪圈。假如是按照“阅读”的方法去分析稿件的,只是由于理解能力的欠缺表达得散、乱、错,丢了“理解能力”的分应该说并不冤枉,考官的判断是准确的;假如如上所述,因为没有分析稿件,造成表达的缺欠,让考官记在了“理解能力”的帐上,那就不仅是“误导”的问题了,直接造成失分甚至进不了复试,那可是冤透了。
要表达好稿件,一定要做好准备。而首要的准备不是背诵,而是分析、理解。在宏观、总体理解稿件思想的基础上,细致分析稿件中的具体表达手段——叙述手法、语言特色、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感情意境等,分析得越深入、细致,表达时就会越有依据。
至于表达手法,由于大多数考生尚未接受专业训练,不那么到位,有些幼稚、单调、过火、甚至差错,都是正常的。如果表达几乎无懈可击,那还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对于考生来说,关键不是看他表达手段多么丰富,表达技巧多么纯熟,而是看他表达能力是不是强,有没有培养的潜力。因此,我们觉得,考生准备自备稿件考试,重在深入理解、分析,至于有声语言表达,倒是可以不要求水平,只要求尽力。因为,考官不会苛求。
问:历年专业考试自备稿件朗读中常有哪些问题?应如何克服?
答:理解、表达的问题当然是自备稿件朗读考试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一则刚刚已经说过,不再重复;一则是理解、表达的问题很具体,和具体的稿件、具体的朗读者有关,在这说不清楚,也就没法说。在这里,想说几点较为普遍的问题,想提醒考生注意。
一是如何看待模仿问题:模仿是播音主持爱好者初学入门的途径之一,大多数人都是由模仿开始最初学习的,我们并不反对模仿。然而,第一,播音主持的模仿只能是初学,如果是经过了较长时间培训,而培训的“老师”不能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入手,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只是要求学生按一些模式照搬,就要怀疑这种培训的水平了,闹不好还会学出一些不好改的坏毛病,影响今后的学习;第二,模仿是要借鉴一些表达方法,不是全盘照搬,如果不明白被模仿者如此表达的原因,只是机械模仿,很可能学来不少缺点,甚至放弃了本来是自己长处的东西。如果因为盲目模仿借用不同类型稿件的表达方法,很可能给考官造成考生对稿件不理解或语言不流畅或声音很怪等坏印象,影响成绩。
二是如何把握用声状态问题:有些考生不喜欢自己本来的音色,或接受了不够科学的指导,专业考试中故意改变音色,以为会得到好印象(其中有的也与盲目模仿有关)。有的考生为了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尽力改变音色以模拟不同角色,就是不留一点使用本来自然音色的机会。其中有些考生其实声音条件还是不错的,这样用声是在模仿某某名家,或是某某“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假如因为模仿他人或模拟角色掩盖了原本不错的声音条件,失去了在复试中以“本来面目”去表达指定稿件和主持评述从而让考官了解真实条件的机会,对考生、对急于发现人才的学校,那不是很可惜吗!
三是如何控制紧张情绪问题:专业考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能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考试中有紧张情绪是正常的,特别是自选稿件朗读是在考生还没有经验的初试中进行,紧张就更容易发生。然而,紧张的结果不但不能使考生考出好水平,反而会使考生精神不集中、表达不到位、甚至失态到不能完成考试过程。相信每个考生都不愿意因紧张而使自己的水平打折扣,但紧张情绪难以克服真的是没有办法。说实在的,面对“掌握你命运”的考官,不紧张倒是不正常的,要想把紧张情绪控制到最低,只能做情景设想:你面前的不是考官,而是欣赏你表现的观众,你一定要用自己的表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耳朵。假如你能做个“人来疯”,越是挑战越能激起你的表现欲,自然会更理想。
当然问题不止这些,即使一篇不短的文章也难免挂一漏万。这里只是提个醒,即使考试中遇到什么问题,你也别紧张,考官会帮你创造一个让你完成考试、并让你考出真实水平的机会,因为,谁都不愿意让一个优秀的考生因为考试没有发挥好从自己眼皮底下漏走。
问:指定稿件是什么体裁、题材?
答:不同学校在专业考试中的指定稿件体裁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有一篇新闻类稿件。因为新闻播报一般要求逻辑严密、字正腔圆、叙事清楚,在自选稿件中经精心设计可以以表达精巧给人以理解好的印象、可以掩盖某些语音发声问题、可以以语言的跌宕掩盖表达不准确的问题,而经较短时间准备就要播出新闻稿,则能比较真实地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吐字发声情况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为了让考生较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特长,有一篇文学作品(或片段)作为指定稿件也是必要的。因为,政播(新闻等类稿件播音)和文播(文学作品播音)的要求和表达技巧有很多不同,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考生,的确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文学作品朗读明显强于新闻播报,也有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新闻播报比文学作品朗读要强。近些年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的专业考试指定稿件就包括“指定稿件①”——新闻稿件和“指定稿件②”——文学作品片段,就是想选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考生,当然还可以发现较为全面的考生。
至于稿件选择,基本原则就是难度适中、较为常见。因为难度小了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难度太大就把考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字句上而非内容上了,也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只有选择日常新闻播报中较为常见的(当然内容是新的),才能让考生把平时听新闻时对新闻播报的感觉与对作为指定稿件的新闻的理解结合起来,让考生发挥出正常水平。文学作品选择的原则也是如此。字、词、句的难度不必太大,关键考核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情抒发能力、语言表现能力。
有些考生专挑有拗口的外国人名、地名、科学术语、难念的句式的稿件下大功夫,虽说也会有收获,但如果不在一篇、一句上纠缠,大量练习报刊、通讯社刊发的新闻稿件,各种刊物、书籍上的文学作品,当会提高适应稿件能力,熟练表达能力。当然,熟练地播读稿件中涉及到的外国人名、地名、科学术语,不但是语言功力的体现,也是考生文化素质(地理、政治、时事、科技、逻辑、形象)的体现,只是不会因事先练好某篇作品而解决根本问题,反倒是大量接触稿件会使你稿件中涉及的语言、事件、背景“似曾相识”,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问:如何准备指定稿件?指定稿件应如何表达?
答:这里说的“准备”,一方面指的是为应考而做的日常练习,上述“大量”、“适应”、“熟练”,就是方法;同时,拿到稿件后的准备过程,既是平时训练中应该注意的,也是应考时应该遵循的,这也就是“准备”的另一个含义,接到稿件后要做些什么。
专业考试中从接到稿件到开始播读时间有限,于是不少考生平时训练时就要求自己拿到稿件就读,不给自己一点提前看稿的时间,以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读好稿件才算把握稿件能力强。其实,这是错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即使是现职播音员,也是要求备稿(准备稿件)后播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考试怎会不给考生备稿时间?只是时间相对紧张罢了。
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稿件,不要急于开口读,要抓紧时间先通过默读分析稿件,在了解了稿件的内容后再通过轻声试读体会表达与理解关系,同时排除语言障碍,如,长句子的断句位置、绕嘴的词句的读法、为表达语意选择重读的词句等等,经轻读巩固后才可用正常音量练习一遍。当然,这一过程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如果还未完成已到考试时间,或过多地侵占了用于准备即兴主持、评述的时间也是不可取的,但是以时间紧迫为由放弃分析稿件和试读的做法是不对的,对应试是没有好处的。
前面说过,考生大多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不应按专业播音员的标准去要求。专业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能力和潜力,考生大可不必在表达方法上去过多追求,新闻力求说清楚、说明白、说得“象”新闻,文学作品力求有感情、有意境、有“味道”,你的能力也就应该展示给考官了。指定稿件表达的最大忌讳,不是没有技巧、方法,而是不在理解上下功夫,用一知半解的“播音技巧”去“表演”“一知半解”的内容。这样,在失去“理解”分的同时还失去了“朴实”这对于考生来说最宝贵的资本。
问:历年专业考试指定稿件朗读中常有哪些问题?应如何克服?
答:无论是自选稿件还是指定稿件,有稿件就离不开理解、表达。但因为指定稿件朗读的关键是“指定”,稿件是临时拿到的,准备时间是有限的,没有谁能给予你现场指导,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工具(包括字典),就更能够考察出一个考生独立分析、理解稿件,驾驭、表达稿件,恰当、灵活运用有声语言技巧的能力。因此,指定稿件朗读常出现的问题不是在考试过程中,而是刚刚说的接到稿件后的准备问题,尽管关于理解、表达以上已经说了不少,现在还要再强调,只是具体方法以上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
指定稿件的表达还要重视稿件的体裁和题材。之所以既要有新闻稿件朗读又要有文学作品朗读,就是要考察考生驾驭不同体裁稿件的能力。朗读时要注意体裁特点以及表达的区别,例如新闻是叙事的,是真实的,是新鲜的,要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吐字清楚;而文学作品是抒情的,无论叙事、写人,描景、议论,都要抒发感情。因稿件内容不同,表达时还要随之变换表达方法。千篇一律,不注意体裁和题材只注意文字表面,这也是不少考生考试中常出现的问题。
指定稿件朗读是在话筒和镜头前进行,和镜头(实际是镜头前的观众—考官)交流,也是指定稿件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良好的形象,高雅的气质,或是对稿件内容的细微把握,可能就是在一次抬头,一个眼神,或是与稿件内容相关的表情中得以展现。闷头念稿,不注意非有声语言因素的配合,甚至高举稿件遮着半张脸,不但会给考官留下表达生疏的印象,甚至直接影响考官对你形象、气质、知识等的判断。当然,要做到话筒和镜头前的自如交流,仍然要解决一个克服紧张情绪问题,前面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问:为什么要进行即兴主持、评述的考试?一般出题特点是什么?
答:即兴主持、评述是除回答考官提问外考察考生自主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部分,也是比回答考官提问更集中、更规范的考察考生自主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部分。因为这里的“即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临场发挥,而是经短时准备后的“口头作文”,不但对于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考察,也对考生判断能力、知识面、敏感性以及幽默感等因素是种观察。
即兴主持、评述当然可以考察考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熟悉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考生主持评述的深度和角度,对于不了解该具体问题的考生就有些不公平了,因为对问题的缺乏了解和了解问题缺乏运用背景材料评述能力有时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我们主张尽量出概括性较强的题目,比较大的题目,这样考生可以自己确定评述的主题,自己选择评述的角度,自己选择说明问题的事件,给考生提供尽可能宽松的谈话环境。这样,考生日常的知识积累,自如运用理论和事实的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都更便于得以发挥,也更容易观察。这样出题也减轻了考生考前准备的难度,避免给考生增添与展现自身素质无关的准备过程的负担,结果也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