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 播音论文 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个性化打造

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个性化打造

3652 · 2016-1-11 17:07 · 高妙霞

3   受从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  

3.1  把握受众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把握受众,首先是对受众认知结构的把握。“人的主体的认知结构,包括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语言能力作为思想的外壳,是认知结构的表层内容)。人们长期接触或身入其中的生活环境、工作内容、社会交往以及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情感思想和需求意识积淀,构成人们的外部经验,而这些经验的构成形式,即组织安排他们的方式、规律、习惯,则是主题的内在经验系统。”受众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受众认知结构也不同,如何把握不同受众的认知结构呢?前文我们已经阐述了受众的共性特征,并且也了解了受众共性的认知经验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响,那么,对群体受众的认知结构的把握,就可以以具有共性特征相对稳定的群体受众为对象,而对于个体受众认知结构的把握则有赖于主持人的经验积累、协调和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运用,以达到与受众认知的一致性。

其次是对受众认知心理的把握。从认知心理看,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往往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心理定势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觉定势”。它是指“人们心理活动在一定经验影响下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趋同性。……,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从已有的经验水平、认识能力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习惯、路数去感知和理解对象。”认知结构是心理定势的基础和条件,心理定势是认知结构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第三是对受众认知特点的把握。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普遍具有一种渐进与累积的发展倾向,并再现出主动与被动的双重特性。其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受众收看电视是一种主动选择性行为,对主持人形象的理解、解释与记忆也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而且每个个体受众都是各取所需地、充分调动自身经验系统,寻找与主持人形象的相符之处,从而创造成自身对主持人形象的重建。其被动性则“是指受者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媒介在使人们的感官延伸的同时,也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的构成权授予了媒介”。由于受众对传媒的认知必定带有传媒的若干价值理念。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既随着自身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呈现出一定的渐进性,又因为受到传媒价值理念的长期熏陶而表现出相当的累积性。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受众与主持人之间的双向引导关系。因此,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实现在传受双方努力趋于一致、并永远在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动态调整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认同即为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第四是对受众接受心理的把握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而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因此,传播活动首先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以心理为中介,才能产生效果。研究表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具有求新心理、求近心理、求知心理、求情心理等主要特征。主持人形象就必须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了解和把握受众心理,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同。


3.2  受众认同是主人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形象意义和价值只有通过受众接受的过程才能表现出来。受众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认同,即主持人形象塑造过程中体现的目标、价值与受众自身的目标、价值的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的形成就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终极目标。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同是体现在传受双方努力趋于一致、并永远在为达成一致而进行的动态调整之中。因此,对受众认同的理解包含有以下几点:

1.受众认同不等于迎合,受众在参与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记忆库里不存在有关信息,那么信息加工就会受到阻碍。当受众在对主持人形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毫不具备这方面的认知经验,受众就会难以接受这种主持人形象。此时要么受众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主持人对其的引导,要么主持人重塑主持人形象同化于受众原有的认知结构,受众此时即会产生认同感。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同并非迎合。就受众来说,在以“靶子论”传播理念盛行的过去,受众被视为一打即中弹的“靶子”,受众对传媒的膜拜使之无意且无力提出与传媒相左的观念,受众的主体意识很难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表现出一种对媒体无意识地迎合。大众传播发展到今天,受众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受众是上帝”的口号己被众多媒体所认同。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媒体己意识到谁拥有受众,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正是在这种策动下,有些媒体

主持人甚至以社会责任感与先进文化导向的传播理念于不顾,一味地迎合受众,不惜以打情骂俏的媚俗风格,来满足个别受众的猎奇心理,其结果却造成了主持人形象的悲哀和自我毁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两者都有背于认同的本意,任何一方的妥协都意味着对自身目标与价值的放弃或背叛,因一方放弃而达成的“一致”是虚伪而不稳定的,依此塑造的主持人形象难以长久。

2.受众认同的表现形式

认同的表现形式大致概括为积极认同与消极认同两个方面。从受众的角度分析,积极认同的受众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他们不单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进入了传播的全过程。首先,他们对主持人形象进行有选择的理解、记忆和判断,对于与自己目标价值一致的形象表示肯定,对于与自己目标价值不一致的形象表示否定,并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反馈当中,与主持人进行沟通、交流,互换。在信息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传受双方对主持人形象要求及评判标准一致性的目标价值体系。与之相对,消极认同的受众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他们往往未参与到传播的全过程,接受单向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从而忽视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对传者的反向作用,无法对传者产生影响,使认同的一致关系难以达成。对与主持人来说,积极认同是在形象塑造中尽可能对受众的意见建议作出回应,这种回应既可以是主持人对形象的调节与改进,以期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和认知习惯,也可以是在形象方面对受众的解释或引导,让受众感到反馈的价值。消极认同则是对受众不同意见的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忽视受众在主持人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过分强调传者对受众的引导,久而久之便会使受众丧失参与的主动性,最终影响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一致关系。

3.受众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随传受关系的互动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受众与主持人的互动关系为受众认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受众对于主持人每一次循环互动的过程,都是传受关系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过程,受众的认知能力在传媒引导下得到提升,认知经验不断丰富,主持人形象因受众反馈信息而不断得到重塑与完善。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范围随着受众水平的提高而拓展,而受众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发展动力。在这种互动基础上,受众认同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式进步,受众与主持人形象塑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趋向目标与价值的一致。


3.3  受众变化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现实指导

受众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变化、传媒受众观的改变、以及受众接受环境的改变。受众自身的变化:这是由于受众自身的年龄、经历、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状况等无时无刻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传媒受众观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的“魔弹论”认为,受众接受信息是被动的、毫无反抗的。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可以毫无阻拦地把信息注入受众的头脑。随着大众传播的研究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宏观效果论”的不断深入,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的地位逐渐由“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受众不仅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甚至还成为主动地报道和信息发布者。“国外传播学者在讨论受众位置时,有人用了一个有关‘房屋’的比喻,大意是说‘居住房东的房屋的我们,可以把房屋变为我们的空间’,住房子的是我们,而不是房东。”显然,当今受众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媒体本身往往依赖与受众的互动才能存在和得以实现传播目的。受众接受环境的改变:以我国来说,过去,传媒的种类相对匾乏,受众对媒介的权威性、可信性表现出明显的膜拜,除了接受之外,没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二十年前,大家也许还清晰地记得,一些港台甚至是海外剧,如《霍元甲》、《排球女将》的播放甚至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就连当今琼瑶笔下红极一时的《环珠格格》恐怕也难以造成如此的轰动。这一阶段由于媒介运行机制相对特殊,受众对媒介的权威性、可信性表现出明显的膜拜,对主持人形象的期待也表现为权威、可信、端庄、大方的形象。随着电子媒介数量的增加和多元化的发展,受众不再限于单一的信息接受渠道和娱乐方式,而是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口味的主持人形象,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大综艺》等节目主持人频频更换,可依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许多主持人纷纷感慨“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压力很大”。


突出个性风格,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媒介、主持人、受众,都在不断地自我改变,谁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获胜机会。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下,也对主持人形象塑造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概括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电视台对主持人的培养是与时俱进的,也在不断地调整方向。对主持人的要求,除了原有要求的政治素质、良好形象、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应变能力和独特魅力之外,还应具备更出色的人文传播策略和更专业化的知识能力。


4.1、主持人应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观念

随着节目主持人专业角色的确立、完善和提升,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角色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主持人透过自己的专业角色直接实现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由于职业的性质所规定,从事大众文化传播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所以他们更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性,以不负职业的使命。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说:“我觉得做新闻是个很不错的职业,至今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比新闻更吸引我。”王志于2002年开始筹建((面对面》,面对采访对象,他要绞尽脑汁让采访对象在他的提问下滔滔不绝地说出他们的故事,这个过程非常刺激。对此,王志说“这种刺激过后,你会听到一些反响,特别是听到观众、领导对节目认可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快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精神才使得他向优秀主持人的台阶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4.2主持人要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重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调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状态良好,心理状态良好,社会适应状态良好。而在人的身体和心理二者的关系上,心理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现在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新旧交替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相应提高了,但是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传媒作为现代信息的主要平台,人们都把一些精神调节的期望寄托在媒体身上。

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变革的心理震荡;同时随着他们所主持节目的影响扩大,他们作为公众人物所受的压力更大。每天在观众的关注下直接与观众交流,各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焦虑、担心、激励、愤怒随时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健康,观众对他们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节目主持人出现亚健康的心理倾向,如果他们不善于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导致不必要的冲突,甚或影响个人的形象和事业的成败。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可以说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调适能力。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的气象预报别具一格,他把一些气象知识、专业术语,巧妙地融合到节目中,结合当时的节气或气候变化,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同时,他也清楚观众对天气预报的期待心理,知道观众对哪些天气变化尤其注意,枯燥无味的术语、数字,到了宋英杰嘴里就有了重点、有了变化、有了生命力。这样既有信息量,又亲切真诚的服务,当然受到观众喜爱。要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就应该努力研究社会心理发展趋势,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只有排除各种不良心理,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运用自己的心理优势,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3 加强专业素养,全面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主持人的知识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经验型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型的知识结构。前者是常识性的,往往不是通过专业训练而是靠生活经验和日常积累得到的。后者则是通过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形成的,如参加行业办的进修班、自考班以及正规的大学、中专的专业培训等等。主持人要经常主持不同类型的节目,节目内容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仅用己有的经验和比较狭隘的专业知识很难驾驭。时代的车轮正滚滚向前,对主持人形象的塑造也是与时俱进的,对主持人形象的塑造,除了原有要求外,还要求主持人应具备出色的外语能力、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娴熟的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主持人培养正朝着“专业化”发展,电视节目主持人应不断“充电”,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把握好现实机遇,及时搭上这班车,将荧屏前最灿烂的风采锁在受众的记忆里。就是要“推出主持新人,提升传播品位”。由此可见,“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将是未来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的‘俊男靓女’、‘漂亮面孔’逐渐被‘智慧大脑’所取代。


4.4 主持人的艺术感受需要原创性

主持人节目不同于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一场晚会,她几乎每一天都在创作之中都在原创之中。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看似重复实则不然的艺术创作中能坚持艺术生命力的火花不断地闪烁,不断地去撞击受众的审美心灵对主持人的原创力是个十足的挑战和考验。

从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创作构成上说原创可以分为几个环节从立意谋篇、结构等都有原创的意识.最后集中到主持人身上时,主持人同样需要有原创的感觉。不要只停留在二度创作的氛围中。新闻主播、文学节目的主持人播读的都是别人的稿件,按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二度创作”但作为一个整体艺术作品时都需要将原创的意识贯穿各个环节和始终.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缺乏创新缺少激情整个节目都要失去光彩。我们将艺术原创的概念提及到主持人的艺术气质中,是要让主持人清醒地意识到主持人虽是在前台表演的,是直接面对受众的尽管背后有个班底,有着强有力的操作系统但主持人的创作不是在嚼别人的摸,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度创作”,而有着自身的不可替代的创作价值和意义。如果把主持人看作是个表象化的创作环节,不但简化了主持人的作用.而且无法谈及主持人的审美,也就无法表现整个节目的艺术特色。

在我们现在的节目中雷同的东西太多,主持人互相“抄袭”“到窃”的地方太多这样对别人的独创性是个破坏对自己的创作性也是个阻碍。在目前各种媒体激烈竞争中在文化交流的开放中艺术审美趣味的媚俗化、粗鄙化以及对时尚、模仿秀的追逐都会对艺术创作中原创能力、原创意识的发挥造成压抑.我们在学做别人的东西时重要的是学习到其思想性艺术性,在吸收中融合自己的特点,在不断改进形式方法的同时充分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营造完善新的艺术思想境界,成为一个新的自我。

艺术是感性的东西,一个主持人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艺术气质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在艺术审美的体现上显露出的是主持人的人品、学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综合素质。


结论

主持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媒体形象,其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媒体形象的好坏。但主持人形象不等同于媒体形象。媒体形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媒体文化形象、媒体服务形象、媒体标识形象等,主持人形象只是媒体形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它是媒体形象人格化的体现。主持人的出现使大众传播“媒介一一人”的传播模式转化为“媒介—主持人—人”的传播模式。从而虚拟出一种人际传播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形象是媒介形象的人格化。另外,主持人离开话筒,走下屏幕,主持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并以个人的身份与受众面对面交流,这虽然是本色的,但其生活形象的好坏又会影响到其媒体形象的优劣。


参考文献

[1]吴郁.节目主持人能力训练路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陆锡初.主持人节目教程(修订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训练路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王蕾,代小琳.媒体服饰话语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姚斯,H.R/霍拉勃,R.C.周宁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姚斯.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刘建明.基础舆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

棒棒哒

弱爆了

纳尼!

哭瞎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注册

播音主持网( 冀ICP备16000457号 )基于Discuz!X3.4开发

© 2011-2015 cnbyzc.com技术支持:新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