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建校之初,以尹炎武、王克仁、王佩芬、朱厚锟、齐泮林、李独清、李锐夫、杨宪益、姚奠中、夏元瑮、萧文灿、曾景、谢六逸、谭戒甫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交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签署省部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协议,贵州师范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和花溪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34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共有教职工2527人。设有20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
创办时间:1941年
学校类型:师范类
学校属性: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省部共建大学、重点大学
现任校长:李建军
办学层次:本科
招生范围:黑龙江、山东、湖南、贵州、陕西
招生人数:69人
收费标准:9000/年
知名校友:王三运、傅传耀、周焜光、徐以骅等
学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80号
学校官网:www.gznu.edu.cn
联系电话:0851—83227222
文学院介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之初即设国文系,为我校最早设立的四个系科之一。1985年更名中文系,2003年扩展为文学院。尹炎武、谢六逸、王煥鑣、谭戒甫、蹇先艾、汤炳正、姚奠中、张汝舟、李独清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向义、郑国彬、杜熙筠、龙仲衡、陈贻荪、傅平骧、陈廷瓒等蜚声学界。进入新时期以来,林树明教授引领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国诗法学、中国赋学研究具有学术影响,辞赋创作占有重要地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7人,获获博士学位34人、获硕士学位3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名师1人。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杭州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部分教师毕业于本校。
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4个二级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7个二级学科,并有艺术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且招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以及本科、硕士、博士和留学生。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70人,包括学术型研究生112人、专业型研究生61人、在职研究生94人。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外国博士生3人。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618人。
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普通话、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影视学基础等课等为省级精品课程,汉字学、文学概论等为校级精品课程。
有教育部语用司、贵州省教育厅与贵州师大共建民族和谐语言研究与应用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近五年来,文学院教师出版专著近35部,发表学术论文570篇,其中权威期刊20篇、CSSCI期刊107篇,核心期刊121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36项、教育厅项目35项。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介绍:
本专业立足贵州、辐射省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艺术学、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胜任新闻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播音、主持及其他新闻传播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艺术学、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声、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具备从事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艺术学、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历史、法律、心理、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二)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良好的播音主持发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播音主持新闻、综艺、社教专题等节目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文艺作品朗诵、影视戏剧演播、配音的创作等基本能力;
(三)熟悉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有良好政治素质,并具有新闻宣传报道、节目制作的基本能力,熟悉基本的传播技术及设备;
(四)拥有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及现场应变能力;
校园风景:
播音主持网( 冀ICP备16000457号 )基于Discuz!X3.4开发
© 2011-2015 cnbyzc.com技术支持:新奇网络